我们完全有充分的理由主张这样的教学设计,因为我们的主张得到两位知名教育专家的著名论断强有力的支持。其一是教育家蔡林森的"5828论断"。教育家蔡林森从洋思到永威所推行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享誉全国,就是基于他的这一论断:"一般传统的课堂,至少有50%的时间是无效的。而80%的学生对教材要求是可以通过自学掌握的,另20%的学生对80%的教材内容也是可以通过互教互学,或教师点拨学会的。"其二是教育家周国平的"一切教育归根到底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归根到底都是自学"的论断。由此观之,我们提倡的关于"三习"的布局安排是培养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促使学生"学答、学问、学思"最好办法;把另外涵盖重点和难点的50%的教学内容留在"精讲提升"环节解决,则更凸显突出重点、集中解决难点的课堂教学特色。 那种在理论上重视"三习",而在教学实际操作中只布置复习旧课任务和课堂检测复习情况,实质上只完成"一习"任务的做法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这是一种始终跳不出传统的教学模式窠臼的做法。对于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来说,旧课的内容他们都已掌握,再让他们花上1-2小时去"研习"实在是无益,他们大都不会去做,因为他们都能应付老师的课堂检测。这样,实际上只有"一习"的教学环节也形同虚设。老师再耗上30分钟宝贵的课堂时间去检测一次旧课的内容更是浪费时间,更为重要的是用了太多的时间去复习旧课会挫伤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花去了30分钟宝贵的课堂时间而新课的内容未有涉及,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可能只好加速赶进度而采取灌输式的讲授方法了。 另外,还有少数老师在精讲提升教学环节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他们的课堂教学,旧模式旧习惯未变,传统的、讲授式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多,体现开发内化教学模式所应该采用的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较少;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主要在如何把课"讲"好上下工夫很多,至于如何点拨、引导、启迪、训练、检测等环节设计则关注很少。这后者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却实施不力,被弱化了,其症结在于教育观念。 由成功素质教育这一全新理念而衍生出来的崭新的开发内化教学模式,到全面的实践创新与实施,是一个重大课题和系统工程。然而无容置疑,在全面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必然会阻碍开发内化教学模式扎实推进的力度。笔者认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校从上到下,尤其是各级领导,正确认识和扎实推进开发内化教学模式,并形成制度严格管理至关重要;做好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主体--学生的工作更是关键。10月18日某专业11级的一位学生专门就开发内化教学模式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其结果证明这种看法不无道理。 该问卷调查表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你知道什么是开发内化或对于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概念清楚吗?回答"知道"的同学占23%;回答"不知道"的占13%;回答"知道但不是很清楚"的占63%。 第二个问题:开发内化对你有没有影响?回答"有很大影响"的同学占23%;回答"没有影响"的占26%;回答有,但"认为不是很大影响"的占50%。第三个问题:对于开发内化你有什么看法和意见?完全赞成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同学认为很好、很适合他们,这对学生有很好的帮助;不赞成的同学认为开发内化教学模式没什么必要,真正的学习是靠自觉,开发内化反而束缚了学生的需求,没质量也没效果;部分赞同但认为需要改变的同学觉得开发内化形式不灵活、太死板,没有根据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发。 这样的问卷调查结果值得深思,值得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设计者、管理者、和执行主体-老师们深思。无容置疑,一个现实而严峻的问题摆在他们面前:能否全面、扎实、有力度地推进开发内化教学模式,是全面实施成功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赵作斌.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赵作斌.大学素质学分制理论与实践[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2. [3]陈金明.破解大学素质教育难题--评《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N].光明日报,2009-6-7. [4]余文森.杜郎口模式也需要完善与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0-9-24. [5]郭振有.蔡林森这样当校长[N].中国教育报,2010-1-26. [6]蔡林森.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柳斌.求解"钱学森之问"[N].中国教育报,2010-11-25. |